任何时候祖国的事业都高于自己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2-08-1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组织“传承·梦想”航天日主题活动,正式发布《导弹人生》一书,首度公开12位已退休且过脱密期、此前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这12个闪光的名字是: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总设计师钱文极,红旗一号总设计师徐馨伯,红旗二号总设计师陈怀瑾,巨浪一号、红旗七号总指挥柴志,红旗七号总指挥耿锐,红旗七号总指挥谈凤奎,海红旗七号总指挥徐乃明,海红旗七号总设计师陈国新,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负责人吴北生,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张福安,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王国祥。

对此,人民日报发文赞曰:大国脊梁,国士无双!向功勋英雄们致敬!

这12位导弹“两总”中,尚健在的仅剩4位,其中最年长者93岁高龄,最小的也到了78岁。他们的照片,无一不目光坚定,器宇轩昂,自信、刚毅与聪慧写在脸上,散发着一种由内而外、充溢于天地间的精神力量!千秋家国业,尽在平凡间。他们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使中国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从近到远,为祖国打造了强大的空天防御盾牌。

胸中有大局,眼中有大我,看淡个人名与利,不因付出索回报,不为闻达而钻营。经年累月的跋涉中,他们一味付出“功成”之力,丝毫不求“功成”之誉。正如鲁迅先生的那一句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在新中国航天事业以及宏伟科学事业的灿烂长河里,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列出很多,还能写出很长:邓稼先、钱学森、王淦昌、于敏、彭桓武、王大珩、郭永怀、赵九章、周光召、钱三强、程开甲……他们无一不是放弃都市繁华,把青春挥洒在大漠戈壁,不求闻达、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把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作为个人追求的第一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这段话摘自“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在1949年牵头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现镌刻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是一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的赤诚心声,也是千千万万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写照。

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愿将此身长报国。许多青年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困苦,毅然投身这一伟大事业,把自己的青春融入为国奉献之中。遥想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我国工业发展刚刚起步,面临着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人才奇缺等诸多困难。但是,这些科学家们迎难而上,风骨坚韧、不失本真,一生矢志不渝,充盈“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执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官,这几乎就是以导弹功勋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特质。

今天,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大桥挺立、高铁奔驰、蛟龙入海、神舟飞天……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从“两弹一星”元勋到载人航天研发团队,从黄旭华、彭士禄、袁隆平、屠呦呦到黄大年、南仁东、罗阳……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神州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

古巴诗人何塞·马蒂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山河为证,岁月为名,这些卓越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所做的一切,必将成为共和国永恒的记忆,成为亿万国人的精神追随;他们的忘我奉献已融入山川大地、融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在这些“光荣的人”心间,祖国的事业任何时候都远远高于自己的名字。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机遇、挑战和风险叠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自觉对标先辈们执着追求的“希望与前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手中的这一棒,努力成就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壮丽新时代的“高光时刻”。(作者:于洪良,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文章发表于《党员干部之友》2022年第6期。)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学生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