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守正创新

发布时间:2021-08-0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代化事件,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明确了历史方位、拓展了世界视野、提升了价值自信。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守正创新,需要紧紧抓住“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开启新人类文明类型”三条相互连接的时间轴线,着力研究和破解“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的本质联系”、“如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处理‘中国认识’和‘认识中国’的关系”三个重要课题。为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理论根基,围绕“实践”和“科学”两大取向推动范式创新,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境遇强化文明自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要议题。这一议题肇始于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整体社会转型,且深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关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教育现代化研究热潮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已走过30多个年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大体同步,相关成果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观念、思维方式、构成要素、政策环境、治理能力、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1]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守正创新,关键在于正本清源、立破并举,全面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与时代意涵,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与发展进路,进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生命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意涵

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守正创新,需要首先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现代化有没有新旧时代之分?抑或说,我们应该在什么意义上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不证自明的问题。因为在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西方现代性理论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起源于欧洲延伸至全球的不断展开和进行着的过程,也是基于人类形而上学追求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精神气质和永恒冲动;虽然它已经事实地经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激烈竞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战争、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社会转型、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变迁,[2]但从根本上说它还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其价值硬核和哲学根基始终为启蒙运动以降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保留。按照这种理解,现代化在根本上并没有新旧之分,有的只是自然历史进程中的“时间断裂”,而不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价值分殊”。事实上,“现代”一词在原初意义仅是指“当前”、“现在”等时间状态,只是在后来的广泛运用中才派生出“当前”、“现在”比“过去”更好更新更优越的价值判断。换言之,“现代化”概念内在具有“时间状态”和“价值判断”的双重意涵。[3]作为时间状态的“现代化”指的是从公元1500年左右至今的历史时期;[4]作为价值判断的“现代化”则是指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降资产阶级有关社会生活和组织方式的价值设想,当然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独立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产阶级设想的价值反思和重塑。沿着“时间”和“价值”两个维度,“现代化”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历史主题和理论构想,在不同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和实践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现代化事件,深刻规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依据和科学内涵。

首先,新时代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从这个历史方位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树立一种全新的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按照精确量化的历史分期方法将“新时代”当作一个抽象的、可以被计算的时间单位,而是在时间和空间相互交织的立体结构中,敞开“新时代”融通中国和世界,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广阔意义空间。以这种历史意识为观照,我们应全面超越那种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视为“从传统到现代”的线性演化逻辑,大力破除那种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片面理解为“以西方为蓝本、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殖民主义叙事,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民族精神独立性;应从全新的时空场域和历史条件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放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之中,基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当代使命。

其次,新时代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世界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6]这一重要论断提示我们,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自觉葆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和宽广的世界视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定位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自觉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指向,不断实现中国人民从“满足温饱”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追求,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求解新问题、促进新发展;应探索构建中国和世界相互交汇、深度对话的共时性文明结构,统筹中华民族的未来、党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涵摄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未来乃至人类发展进步的未来,自觉承担起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责任。

再次,新时代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7]这一重要论断深刻体现了对“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理论思考,集中表征了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和科学预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的价值依循。以此为观照,我们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直面世界范围内两种制度、两条道路长期并存、相互斗争的客观现实,顺应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历史大势,不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文明意蕴。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叙事,也是关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意识形态叙事,更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开启新人类文明类型[8]的世界历史叙事。由此,“新时代”已经内在地建立起与民族之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之兴旺发达、人类之整体发展的本质联系,成为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化事件。这一事件既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设定和价值规范。有鉴于此,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自觉葆有相应的历史意识、世界视野和价值自信,在长时段的历史纵深中厘定其时空方位,在中国与世界的双重视野中把握其发展向度,以高度的价值自信推进其守正创新,从而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新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如前所述,“新时代”是由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立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至少共时性地存在着三条互为连接的时间轴线:第一条轴线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条轴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条轴线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基于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成就,开启探索新人类文明类型。这三条轴线并非泾渭分明、平行运转,而是相互交织、彼此支撑。其中,第一条轴线构成第二、三条轴线的理论基础,第二条轴线是第一条轴线的中国化形态,亦是第三条轴线的重要推动力,而第三条轴线则需要通过第一条轴线的理论观照和价值牵引,通过第二条轴线的顺利展开,找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可能性路径。这三条轴线尽管从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走来,而且拥有不同的历史遭遇和实践侧重,但是却有机交汇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也内在地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最具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发展向度。

第一条轴线发端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和超越。其后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演进,形成了席卷全球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一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挫折、步入低谷,后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迎来了复苏振兴的新阶段。沿着这条轴线展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的本质联系”。综观聚讼纷纭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似乎总是处于“缺场”或“边缘”的尴尬境地,以至于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讨论,或是以个别论断词句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点缀其中,或是干脆援引国外现代性理论来分析研判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事实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9]这个“时代”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亦即“现代化时代”。因而,现代化绝非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之外,也不是一种偶然提及的碎片化话语,而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批判与建构的核心和主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人类解放思想,全面而精准地把握其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实质、批判理路和价值追求;如何透过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揭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丰富发展的内在机制;如何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探寻中国现代化道路和制度的理论根源与成功奥秘;如何在同西方主流现代化理论的深度对话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独特品质与意义。这些都是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紧密相关且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二条轴线肇始于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其后相继经历了从“器物现代化”(洋务运动)到“制度现代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探索和失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并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沿着这条轴线展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绝不是以所谓的西方现代性理论为蓝本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他者眼中的“好孩子”,也不是脱离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精致美观的“盆景”,而是要深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问题,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切实肩负起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使命和责任。由此,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需要深切体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一致性,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禀赋和文化基因,发掘和激活那些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和对现代社会人伦日用具有积极引领意义的价值传统,探寻和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渊源,并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和转化发展,从而为坚定“四个自信”注入强大的文明底蕴和价值根基;需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切实做好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引领工作,确保人民物质生活预期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社会资源承受程度相匹配,保障人民政治权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适应,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相对接;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将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系统的制度优化、全面的制度比较,讲好制度故事、彰显制度优势,引导人民坚守制度价值、坚定制度自信;等等。

第三条轴线可以追溯至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0]其后资产阶级凭借世界市场的开辟,建立起“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1]的国际格局,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伴随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壮大,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两大奇迹”举世瞩目,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面临愈发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制度性病症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和国家治理困境。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迷思,呼唤和探寻新的人类文明类型和发展进步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由此彰显出更为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沿着这条轴线展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中国认识’和‘认识中国’的关系”。“中国认识”和“认识中国”是十年前学者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其核心要旨在于打造“中国认识”的元理论体系,创造学科理论双维度的国际对话交流平台。[12]近年来,人们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基本原理和实践观念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实践形式、历史脉络和当代发展的研究,以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通观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也都在深入推进过程中,形势喜人。然而,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彼此交织、互为激荡,我们似乎应该继续追问和思考如下问题:我们对于新时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是否全面且深刻?这些“认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上升至理论思维的高度,又在多大程度上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了独特的知识贡献?同时,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是否准确且切中本质?这些“认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葆有对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民族国家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解释力,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进行国际对话和交流?更进一步来说,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究竟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将怎样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些变化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作为?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影响和考验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亟待我们作出探索和回答。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颇富张力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有机嵌套于复杂的时空结构之中,并深受“历史—现实”、“中国—世界”、“理论—实践”多维关系矩阵的影响和制约。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尤为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厚植理论根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尤为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范式创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文明自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生机和活力。

厚植理论根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如前所述,现代化既是客观性的历史进程,也是价值性的观念构造。这种双重意涵就决定了现代化研究总是会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现代化理论话语中遭遇“缺场”或“边缘”的尴尬,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有意无意的遮蔽,[13]如将马克斯·韦伯尊为现代化理论的开山鼻祖,从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意义和历史地位。一些研究者在援引这些理论时却没有对其价值立场、理论局限等加以必要的甄别、审视和辨析,以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陷入了“学徒状态”与“外在反思”的怪圈。[14]例如,以国外现代性理论为尺度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区分为传统和现代,却又疏于细致考察传统与现代的具体形态;以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样态(如公民教育)为目标来谋划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甚至不加辨析地将国外相关议题或策略移植到我国,却又极少考量其适用限度,等等。立足新时代、着眼新要求,我们不会也不可能搞思想理论上的“闭关锁国”,但是必须走出“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摆脱“外在反思”,进行“本质把握”。为此,就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用“中国理论”指导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价值”凝聚形成“中国力量”,不断增强民族精神独立性。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研究,从历史必然规律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两个层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彻底批判和对人类现代化未来的科学勾勒;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将现代化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及其不断升级的深刻意涵;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角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奠定的科学实践基础。同时,还要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及其理论奥秘,不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根基。

推进范式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科学水平。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形成了“转型论”和“系统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转型论”重在从社会历史系统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视为对我国社会转型的主动适应,并据此提出了整体结构转型、体制机制转型、功能价值转型、话语实践转型、教育模式转型等观点。“系统论”则重在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系统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视为其各个要素的现代化。除此之外,近些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与实践,学界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热议。这些范式和主张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然而,正如人类政治发展存在“在路口”和“在路上”两种形态、两个阶段一样,[15]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也面临着从“在路口”到“在路上”的发展转换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国家都处于“在路口”的状态,客观上需要各种各样的理论假设来启发思想、砥砺思维。但是,随着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基本确立,特别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绘就,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已经步入“在路上”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从如何畅想和铺就现代化道路,转变为怎样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目标。解决这一问题当然离不开哲学层面的思考,但更多还要靠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在路上”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应更加突出“实践”和“科学”两种理论取向,深入具体实践,直面具体问题,从注重运用现有的现代化理论说明中国问题,转向关注中国实践、创新中国理论,从注重文本研究、概念演绎和理论推演转向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通过现场观察、典型调查、纵横比较等方法,系统总结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鲜活经验,逐步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

强化文明自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人文品质。“文明自觉”是一种超越“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的“全球文明史观”,其核心要义在于“知物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交往自觉,全球文明”。[16]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则既是一种“文明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程”。作为“文明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源发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集中反映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精神品质和实践要求。作为“文明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在葆有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及其现代化模式、开创人类文明新类型的价值取向。透过新时代的三条时间轴线可以发现,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在经历新的文明形态变革,都在探寻新的人类文明类型。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如何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也面临着如何促进中华文明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话交流的问题,既面临如何顺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可能引发的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又面临如何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由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不断强化文明自觉,引导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机器关系上做到“知物之明”,在把握不同文明之间交往互动上做到“知人之明”,在中华文明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上做到“自知之明”。同时,我们还应更加注重培育人文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道德理性,引领形成崇尚文明的新风尚,不断增强人们的文明自觉。(作者:任志锋,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文章刊于(《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彩云长在有新天——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20-01-03.

[2]汪行福.“复杂现代性”论纲[J].天津社会科学,2018(1).

[3]常轶军.现代化与政治认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33-34.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

[5][6][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9,70.

[8][14]吴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J].哲学研究,2019(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1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12]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13]任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5(1).

[15]房宁.科学化和国际化: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两个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0-24.

[16]彭树智.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51.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学生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