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1-07-1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双重属性,政治性是学理性发展的政治保障,学理性是政治性实现的理论基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常常把政治性同学理性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政治性;学理性;统一;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矛盾,能否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之所在,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学理性特点,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等。从历史维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因统治阶级历史形态不同,大体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封建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四种类型。应当看到,先进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所以能代替没落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根本原因在于先进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人类要求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进步趋势。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具学理性,背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落后阶级政治统治的惯性表达,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必将伴随没落阶级及其社会形态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面貌,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学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分别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谁”和“是什么”的问题,分属于价值论和本体论的不同范畴和不同层面,并不具有天然的对抗性。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一致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只有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有效统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存在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进而不断发展学理性。学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只有依托于客观真理性、社会进步性,借助科学的理论成果为政治的合法性理性辩护与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说服人,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政治行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因此,政治性是学理性发展的政治保障,学理性是政治性实现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课把握政治性和学理性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双重属性,政治性与学理性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常常把政治性同学理性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主要表现为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高扬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将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理解为政治宣传,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使本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些教师盲目炒作热点,在阐述国策、国计、国情或解释当代社会现实问题时,使用一些空泛的概念、范畴进行解读,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论证和科学分析,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这种倾向和做法扼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忽视了人的价值和对个性的尊重,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对话语的兴趣和热情,表现出冷漠、应付、怀疑甚至是抵触的情绪。

二是重视学理性而淡化政治性。一些教育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单纯的知识性课程,只教给学生事实,而不涉及党派、政治、价值、信仰等问题。比如将“思想道德修养”上成“伦理学”,“法律基础”上成“法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成“历史学”等。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有的教育者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提倡所谓的“普世伦理”。甚至有学者认为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用公民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做法。这种淡化政治性的倾向实质上是在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变相强化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忽视政治性或学理性任何一方,都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根本宗旨,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任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没有终结,反而更加复杂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非常巧妙地把资产阶级的利益包装成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通过政治社会化这种非常隐蔽的方式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向全球渗透西方价值理念。我们要认清形势,防止和克服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政治性为统辖、学理性为依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烈的政治性融于浓厚的学理性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策划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能力。

基本要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首要要求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传递一种信仰。信仰传播最讲究心口如一,要让别人信你讲的东西,首先要发自内心地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只有对自己所教的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政治激情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严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聘标准。高校要克服唯学历、唯学术等倾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与科研的特殊性,把政治立场和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遴选人才的首要标准和底线要求,严把政治关,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要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较晚,不少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较为多样,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扎实。高校要注重引导这些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强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相关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文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最后,要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宣传报道有尺度”。高校可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讲授“负面清单”,如有违反“负面清单”的情况出现,高校可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等处分。

主要思路:用深厚的理论解析政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从现实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纵深推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形态,网络社会充斥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致使部分青年学生在意识形态纷争中,陷入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误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从学理上阐释清楚“为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就很难真正让学生理解并认同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也就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广阔的理论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达到“信”的目标。比如,针对党的创新理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师既要从学理层面对其形成背景、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现实意义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解读,展示其内在逻辑性、合理性与必然性,又要对今后党和国家“怎么做”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防止只做表面文章的“大话”“空话”“废话”,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阐释力。再比如,对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教师既要分析其背后的价值立场,揭露这些思潮暗藏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本质,引导学生看清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动机和严重后果,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自觉消除错误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学术研究,针对大学生困惑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以及个人成长问题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课堂讲授中全面调动理论、数据、政策、历史、个案这“五路大军”,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中介手段:政治理论话语的现实转化。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把固态化、抽象化和规范化的表达转化为贴近受众感性生活的教学话语,用更接地气的话语赢得教育对象的认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实现政治话语和理论话语的时代化转化。任何一种理论或话语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拘泥于特定时期作出的个别论断、知识性教条和封闭的话语生成境域,而要不断汲取时代鲜活语言,为阐释思想政治理论拓展话语空间。其次,实现政治话语和理论话语的大众化转化。思政课教师要以大学生个体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进行价值建构,用教育对象熟知的话语解释学术思想、科学理论。要以句式简短、现场感强的口语化表述和大众愿意听、能听懂的通俗语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抽象理论所蕴含的道理渗透在鲜活真实的生活事例中,使原本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形象、直观、具体。最后,实现政治话语和理论话语的视觉化转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依托新兴教学技术,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种语言象征符号传递政治性和学术性内容,以契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偏好,激发教育对象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避免过分注重“感性快感”和“眼球效应”所催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异变”及“感性转向”,要注重强化感性话语的理性支撑,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在张力。(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李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陈志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J].理论与改革,2006(5).

[3]王永友,龚春燕.蕴底气 、涵生气 、接地气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三转化”[J].理论与改革,2018(7).

[4]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学生处

友情链接